查看完整版本: 王朔談金庸
頁: [1]

morrishkc7 發表於 2014-10-26 02:15 AM

王朔談金庸

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
    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驗:情節重復,行文
    羅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
    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干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
    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儿的,全部人物
    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
    個推動著。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
    于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
    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你可以不關心,不喜歡,不推崇,但你不會不知
    道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壇上存在著金庸和王朔這兩
    個人。作為極具特色的重量級人物,他們極具特
    色的文學作品和據此改編的大量影視,無疑對文
    壇內外几代青年深具影響力。

  但偏偏,王朔對金庸作品頗有異議,不吐不快,
    這無疑在文壇內外投下一枚重磅炸彈。本刊刊出
    此文,無意嘩眾取寵,或厚此薄彼。因為一:挑
    戰金庸,前無來者。正如文學的植物園里,既有
    鮮花香草,也有嶙峋怪石。作為文學批評,只要
    自圓其說,言之成理,童言無忌,但說無妨;二:
    和聲構成交響,斑斕組合繁華。日益沉寂的文壇
    需要强音。如因此文引起廣泛文學討論,乃至重
    振文學聲威,是價值所在。


  王朔:

  金庸的東西我原來沒看過,只知道那是一個住在
    香港寫武俠的浙江人。按我過去傻傲傻傲的觀念,
    港台作家的東西都是不入流的,他們的作品只有
    兩大宗:言情和武俠,一個濫情幼稚,一個胡編
    亂造。尤其是武俠,本是舊小說一種,80年代新
    思潮風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衛,看那個有如穿
    緬襠褲戴瓜皮帽,自己先覺得跌份。那時我看人
    是有個尺子的,誰讀瓊瑤金庸誰就叫沒品位,一
    概看不起。瓊瑤是牢牢釘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
    擁戴者一直沒超出中學年齡,說起喜歡的話也是
    嫩聲嫩氣,也就是一幫歌迷捍衛自己的偶像。她
    是有后來者的,大陸港台大批小女人出道,把她
    那一套發揚光大。現在那些玩情調的女人說起瓊
    瑤都撇嘴,全改張愛玲了。

  金庸可不一樣,讀的人越來越多,評價越來越多,
    有好事者還拉下茅盾添上他,把他列為七大師之
    一,兩方面發生了一些口角。像每個偏執自大的
    人一樣,我也對發生在新聞紙上的評論不屑一顧,
    只重視周圍小圈子朋友的判斷,並不在乎他們的
    社會地位和公眾名聲。他們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
    愛好者。有一個人對我說:金庸小說的文字有一
    種速度感,這是他讀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
    有一個人講:金庸的武俠對人物的塑造是有別于
    舊武俠的,像韋小寶、段譽這等人物在舊武俠中
    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近于現代小說中的“反英
    雄”。更多的人出差帶著一套金庸,晚上睡不著
    就看,第二天眉飛色舞與同好聊個沒完,言談之
    中也帶出一二武术招數,儼然兩大高手切磋武學,
    遇到我們這種金庸盲便訕訕笑道:看個熱鬧,換
    換腦子。接著往往也要再三相勸:你也看看你也
    看看,沒那麼差。被人勸的次數多了,我也猶豫,
    要不就找來看看,万一好呢,也別錯過去。第一
    次讀金庸的書,書名字還真給忘了,很厚的一本
    書讀了一天實在讀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那
    些故事和人物今天我也想不起來了,只留下一個
    印象,情節重復,行文口羅嗦,永遠是見面就打
    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干
    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下掉下來
    一個擋橫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
    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這有什麼新
    鮮的?中國那些舊小說,不論是演義還是色情,
    都是這個路數,說到底就是個因果報應。初讀金
    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驗,開始懷疑起那些原本覺
    得挺高挺有鹵的朋友的眼光,這要是好東西,只
    能說他們是睜睛瞎了。有時不經意露出這懷疑,
    朋友反唇相譏:你才看半本,沒有發言權。
  再讀金庸就是《天龍八部》電視劇播得昏天黑地
    的時候。無聊的晚上也看了几眼,盡管很難容忍
    從服裝到道具到場景到打斗動作的糊弄和得過且
    過,有几天還是被劇情帶著走了。金庸迷們也不
    滿,說比小說差遠了。電視劇糟蹋原作是有傳統
    的,這話我也就信了,看到書店擺著這套書就買
    了,准備認真學習一下,別老讓人說沒看過人家
    東西就亂說話。

  這套書是7本,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
    怎麼努也看不動了,一道菜的好壞不必全吃完才能
    說吧?我得說這金庸師傅做的飯以我的口味論都算
    是沒熟,而且選料不新鮮,什麼什麼都透著一股子
    擱壞了哈喇味儿。除了他,我沒見一個人敢這麼跟
    自己對付的,上一本怎麼,下一本還這麼寫,想必
    是用了心,寫小說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麼速度感,
    就是無一句不是現成的套話,三言兩語就開打,用
    密集的動作性場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說文字通通
    作廢,只起一個臨摹畫面的作用。他是真好意思從
    別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個段譽為何不叫賈寶玉?
    若說老金還有什麼創意,那就是把這情種活活寫討
    厭了,見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張嘴就惹禍。幸虧他
    前邊還有個《水滸》,可以讓他按著一百單八將的
    性格往他筆下那些妖魔鬼怪身上貼標簽。這老金也
    是一根筋,按圖索驥,開場人物是什麼脾氣,以后
    永遠都那樣,小胡同趕豬直來直去,正的邪的最后
    一齊皈依佛門,認識上有一提高,這是人物嗎?這
    是畫片。

  就《天龍八部》說,老金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
    白話小說的俗套。老金大約也是無奈,無論是浙江
    話還是廣東話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
    這就限制了他的語言資源,說是白話文,其實等同
    于文言文。按說浙江人盡是河南人,廣東話也通古漢
    語,不至于文字上一無可為。

  中國舊小說大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那就是以道德
    的名義殺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誨淫誨盜,這在金庸
    的小說中也看得很明顯。金庸筆下的俠與其說是武
    术家不如說是罪犯,每一門派即為一伙匪幫。他們
    為私人恩怨互相仇殺倒也罷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給
    他們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殺人這種事也有正
    義非正義之分,為了正義哪怕血流成河。金先生大
    約是純為娛樂大眾寫的這類讀物,若要你負起教化
    民眾的大任你一定不肯,那又何必往一些角色臉上
    苦苦貼金?以你筆下那些人的小心眼儿,不扯千秋
    大義家國之恨他們也打得起來。可能是我不懂,渴
    望正義也是大眾娛樂的目的之一,但我覺得,扯淡
    就是扯淡,非要扯出個大原則,最惡心。

  我不相信金庸筆下的那些人物在人類中真實存在過,
    我指的是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什麼小說,
    通俗的、純的都是人類自身的寫照,荒誕也是因為
    人的荒誕在先,總要源自人体的一部分真實,也許
    是夢魘,也許是幻想,也許是病態,可能費解,但
    決不是空穴來風。只有一種小說跟這都不挨邊,那
    就是壞小說,面儿上看著別提多實了,骨子里完全
    是牽線术,跟著作者的主觀意圖跑,什麼不合理的
    事只要情節需要就硬干,說起來有名有姓,可一點
    人味儿沒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國人之間,我也不認為中國人有什
    麼特別的人種氣質和超于世界各國人民的愛恨情仇,
    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風俗習慣的講究。在金庸小說
    中我確實看到了一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那麼狹隘,
    粗野,視聽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嚴重障礙,差不多
    都不可理喻,無法無天,精神世界几乎沒有容量,
    只能認知眼前的一丁點儿人和事,所有行動近乎簡
    單的條件反射,一句話,我認不出他們是誰。讀他
    的書我沒有產生任何有關人、人群的聯想,有如在
    看一堆機器人作業,邊讀邊問自己:這可能嗎?這
    哥們儿寫東西也太不過腦子了!一個那麼大歲數的
    人,混了一輩子,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莫非寫
    武俠就可以這麼亂來?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
    這群人通過他的電影電視劇的廣泛播映,于某種程
    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
    的誤會,以為這就是中國人本來的面目。都說張藝
    謀的電影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我看真正子虛烏有
    的是金庸,會些拳腳,有意見就把人往死里打,這
    不是熱血男儿,也與浩然正氣無關,這是野生動物。
  我盡最大善意理解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賣,
    全在于大伙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還有些窩囊,所
    以願意暫時停停腦子,做一把文字頭部按摩。再一
    條,中國小說的通俗部確實太不發達,除了老金的
    武俠,其他懸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值一提。
    通俗小說還應該說是小說家族的主食,饅頭米飯那
    一類,頓頓得吃。金庸可算是“金饅頭”了,一蒸
    一屜,十四屜,飯量再大也能混個飽。

  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
    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並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
    這麼個俗法。我們有過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
    新時期文學,搖滾,北京電影學院的几代師生和北
    京電視藝术中心的十年。創作現在都萎縮了,在流
    行趣味上可說是全盤淪陷。這個問題出在哪儿,我
    不知道。也許在中國舊的、天真的、自我神話的東
    西就是比別的什麼都有生命力。

  中國資產階級所能產生的藝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
    他們可以學習最新的,但精神世界永遠浸泡、沉醉
    在過去的繁華舊夢之中。上述四大俗天天都在證明
    這一點。我們自己的那些藝术家呢,莫非他們也在
    努力證明他們都是短命的?有時,我真不知道該不
    該相信進化論。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chen360343 發表於 2014-10-26 09:44 AM

何為小說 就是虛構跟歷史不同 歷史史官懼於威權 也可虛構情節 金庸小說對我個人來說 讚字形容

ha605553 發表於 2014-10-26 12:20 PM

又是這種把大眾的東西罵一罵就自以為清高的人…

petter1122 發表於 2014-10-26 02:19 PM

自己能寫出一個東西來再來評斷別人吧!!{:31:}

yesehuilan 發表於 2015-1-2 04:55 PM

這件事從來就是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的東西無法像武术,不服的話就站出來比試一下,只能說平分秋色、各有千秋而已。
可悲的是自古以來的文人相輕的風氣,現如今依然故我,甚至愈演愈烈,其實又是何必呢<br><br><br><br><br><div></div>

swisstom908 發表於 2015-1-4 12:47 PM

按照王朔開頭所書「金庸的東西我原來沒看過,只知道那是一個住在香港寫武俠的浙江人。按我過去傻傲傻傲的觀念,港台作家的東西都是不入流的。」個人感覺其對港台作家有很深偏見

elohist 發表於 2015-1-5 05:45 PM

金庸回覆,全文轉自http://jinyong.ylib.com.tw/lib/jynews20.htm

大陸作家王朔撰寫了一篇〈我看金庸〉的文章,在去年(1999)十一月一日於北京《中國青年報》刊出,他對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出了強烈抨擊,直指金庸小說「不入流」,並稱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是「四大俗」。

  由於王朔和金庸同為當代著名作家,該文發表後,藉著網路傳播,立刻在兩岸三地造成轟動,並引起廣大金迷的同聲討伐。十一月四日,金庸致函上海《文匯報》,對〈我看金庸〉引發的軒然大波正式表態,以〈不虞之譽和求全之毀〉為題刊出。兩位文化名人的思想交鋒,不容錯過,故九九年十二月號的香港《明報月刊》特別邀請金庸對此事作全面回應。全文如下:

浙江港台的作家──金庸回應王朔

關於王朔先生《我看金庸》一文,我已應上海《文匯報》的要求而作出了回應,沒有什麼可以再補充的,但本刊編著一定要我再寫一篇短文。我和王朔先生素不相識,並無私人怨仇,我在公開場合中曾對他的作品表示好評,他所以這樣苛刻的對我攻擊,相信是由於我們兩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的觀點等看法有根本差異之故。我們兩人的個性、生活環境、經歷、求學與寫作、工作的過程、結交的朋友等等完全不同,是兩條永遠難以相交的平行線。世界上這樣的情況很多,不足為奇。我們兩人都寫小說,如有可能,最好能多了解一下對方,雖然困難,也未必不值得。

王先生所以有此文章,猜想重要原因之一,是王朔先生根本瞧不起南方的作家,尤其是浙江人、台灣人與香港人。他那那篇文意中開頭就說:「金庸的作品我原來沒看過,只知道那是一個住在香港的浙江人。……港台作家的東西都是不入流的,他們的作品只有兩大宗:言情和武俠,一個濫情幼稚,一個胡編亂造。尤其是武俠,本是舊小說一種,八十年代新思潮風起雲湧,人人惟恐不前衛,看那個有如穿緬檔褲戴瓜皮帽,自己先覺得跌份。那時我看人是有個尺子的,試讀瓊瑤金庸誰就叫沒品位,一概看不起。」

他認為金庸文字所以不行,由於他是浙江人而又住在說廣東話的香港:「老金大約也是無奈,無論是浙江話還是廣東話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這就限制了他的語言資源,說是白話文,其實等同於文言文。按說浙江人盡是河南人,廣東話也通古漢語,不至於文字上一無可為。」

王朔先生認為我的文字不行,我自己也覺得不夠精練,可以寫得好一些,更生動一些。不過運用語言文字,是靠天分的,《紅樓夢》那樣漂亮活潑的白話文,我就寫不出來,沒有這樣的才能,單憑努力沒有用,不過單說金庸不行,已經夠了,不必牽涉到所有的浙江人,遠的不提,從近代說,浙江人寫文章好的似乎不少。王陽明、黃宗羲、章學誠、袁子才、龔自珍,都是浙江人;再遲一點,章太炎、俞曲園、王國維、孫詒讓,也都是浙江人。他們的文章真可說得上冠冕當世。他們不寫白話文,那不錯。不過,白話文寫得好的浙江人,好像也不少。魯迅、周作人兄弟、蔡元培是紹興人、郁達夫是富陽人、茅盾是桐鄉人、俞平伯是德清人、徐志摩是海寧人、夏衍是杭州人,都是浙江人;巴金先生出生於成都,但祖籍是浙江嘉興。這些都是白話文挺精采的第一流作家吧。

台灣的白先勇、余光中,我覺得文字秀雅清麗。香港作家中文字極好的著實不少,許地山文筆空靈,當代作家中罕有其匹。端本蕻良在香港寫《科爾沁前史》。蕭紅在香港寫的《呼蘭河傳》感人至深,我閱此書後,逕去淺水灣她墓前憑弔一番,深恨未能得見此才女。張愛玲、葉靈鳳、劉以鬯等也都在香港寫過不少好文章。他們是外省作家,那不錯,但香港的廣東作家也著實有不少傳世力作,例如黃谷柳的《蝦球傳》、侶倫的《窮巷》、西西的《我城》等等;還有詩人舒巷城、戴天等人;好的散文作家更多,如董橋、劉紹銘等等。

我建議王朔先生不妨讀一讀劉登翰先生編著的《香港文學史》,可以得到不少有用的知識。

王朔先生一文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批評意見,予我教益甚多。我誠懇接受下列指教:情節巧合太多;有些內容過於離奇,不很合情理;有些描寫或發展落入套子;人物的對話不夠生活化,有些太過文言腔調;人物性格前後太過統一,缺乏變化或發展;對固有文化和舊的傳統有過多美化及留戀;現代化的人文精神頗嫌不足;有些情節與人物出於迎合讀者的動機,藝術性不夠(下里巴人!)。這些缺點,在我以後的作品中(如果有勇氣再寫的話)希望能夠避免,但如避得太多,小說就不好看了,如何做到雅俗共賞,是我終生心嚮往之的目標,然而這需要極大的才能,恐非我菲材所及。這是今後要好好思索的事。這裏誠意感謝各位批評者的幫助。

至於王先生說我的文字太老式,不夠新潮前衛,不夠洋化歐化,這一項我絕對不改,那是我所堅持的,是經過大量刻苦鍛鍊而長期用功操練出來的風格。

最近在浙江大學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中,聽到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陶德麟先生發言,抨擊許多人「用漢字寫外國式的句子與文章」,更加強了我的信念。

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作者,浙江人甚多,不見得由於說浙江話而寫不來文章。《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可能王朔先生也會嫌他使用文言太多,因而「不入流」、「沒品位」。《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原本上署名「錢塘施耐庵的本」,錢塘即杭州,近人也有考證他是江蘇興化人,但無確實證據。白話短篇小說集《拍案驚奇初刻、二刻》的作者凌濛初是浙江湖州人,《二拍》與《三言》齊名,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佳的白話短篇作品。另外一位湖州人董說作《西遊補》,不算特別精采。十分精采的另一部續書《水滸後傳》作者陳忱也是湖州人。《說岳全傳》的作者錢彩是杭州人。這些浙江人,在中國文學史中白話小說部分的貢獻,相信不能都說成「沒品位」。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他科舉不得意,晚年在浙江長興縣做一個縣丞(科長之類)的小官,一共混了九年,無所事事,有人推測,《西遊記》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根據元朝留下來的一個簡陋祖本而改作的。明朝白話小說「四大奇書」中,有三部的寫作在浙江省完成,看來,浙江的方言並沒有損害到三部傑作作者的文字。

另外兩部在文學史上很有地位的小說,作者也都是浙江人,《剪燈新話》的作者瞿佑是杭州人,《燕山外史》的作者陳球是嘉興人。兩部小說都不用白話,與上述例子無關。但《剪燈新話》是《聊齋誌異》的先行,《燕山外史》是中國文學中惟一用駢文寫的小說,所以各具特色。

錢鍾書先生曾對本刊編者潘耀明兄稱讚《肉蒲團》一書文字「清簡流暢」。該書內容不雅,奇想殊甚,我所不取。但文字能「清簡流暢」,已經是極高的成就了。因之當代文學史家稱其作者李漁為「大小說家」。李漁是金華蘭溪人,那也是浙江人了。寫小說內容求「雅俗共賞」,文字能「清簡流暢」,此吾之願也!這一句或勝於歐化前衛白話:「那麼,這應該就是咱哥兒們內心懇切無比的願望了,我想。」)

作者附注:「五四」之後以寫文意出名的浙江人極多,本文中不能盡錄,茲略舉如下:紹興:蔡元培、魯迅、周作人、劉大白、許壽裳、馬敘倫、章錫琛、范文瀾、孫伏園、朱自清、柯靈、馮驥才;海寧;張宗祥、徐志摩、查良錚(穆旦)、鄭曉滄、蔣百里、章克標;上虞:夏丏尊、胡愈之;湖州: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徐遲;義烏:陳望道、馮雪峰、吳「日含」;杭州:陳大悲、夏衍、林徽因、戴望舒、施蟄存、馮亦代、茹志鵑、北島、高陽、余華;桐鄉:茅盾、豐子愷、程乃珊;富陽:郁達夫;德清:俞平伯;金華:艾青、邵飄萍;溫州:鄭振鐸、夏承燾、葉永烈;蘭溪:曹聚仁;寧波:蘇青、巴人;餘杭:梁實秋;慈溪:徐訏、邵荃麟、穆時英;象山:殷夫;台州:柔石;嘉興:朱生豪;餘姚:樓適夷、遠可嘉、余秋雨;海鹽:黃源;諸暨:郁茹;瑞安:黃宗英、黃宗江;鎮海:於梨華;天台:金耀基;玉環:葉文玲,等等。(轉載自香港《明報月刊》九九年十二月號)...<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ffhcpi3f 發表於 2015-1-5 05:46 PM

以上有不少論點本人都認同,
金庸小說不過是混飯吃的通俗小說而已.

yukr 發表於 2015-1-20 11:11 AM

王朔的偏見多
是明擺著的
但有批評總是好事
能使人換個角度重新思索
這一點畢竟有價值
金庸承認了他的價值
並且把偏見的部分用具體事例做了調整
這個作法
真不愧是讀書人
佩服

tsp0800 發表於 2015-10-9 02:53 PM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就好比有人很喜歡榴璉,有人避之唯恐不及。
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來討論總是好的。
我個人很喜歡金庸武俠小說,
金老的歷史評價,已經不是王朔可以顛覆的了!<br><br><br><br><br><div></div>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