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哲學的特點
頁: [1]

chrislampeace 發表於 2021-7-18 09:00 AM

哲學的特點

在這個定義裏,我們要注意“整個”、“根本”、“思考”這三個詞,它們表明了哲學的三個特點。
  第一,哲學面對的是世界和人生的整體,要我們跳出局部來看全局。我們每一個人平時都生活在一個局部裏面,過著具體的日子,做著具體的事情,有自己的家庭和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職業和人際關系,有自己的一個小環境。哲學就是要讓你從這個局部裏跳出來,看一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局部有很強大的支配力量,因為它非常具體,和我們離得非常近,會讓我們特別在乎周圍的人和事。我們被困在局部之中,就成了被某些身份決定的東西。從局部裏跳出來,實際上就是要回到人這個原點,我不是任何一種身份,我就是一個人,從而去思考作為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我們平時沈浸在具體的生活和事情裏,往往是想不起自己是一個人的,想不起自己作為一個人所應該思考的問題的。
  通俗地講,我們平時是在低頭走路,哲學就是要讓我們擡頭看路,而且是立足於人生的全局來看自己所走的路。它給我們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跳出局部看全局,然後站在全局回過頭看局部,看自己走的路對不對,過的生活有沒有意義,怎樣生活才有意義。只有從人生全局出發,我們才能判斷具體生活的意義。一個只在局部中經營的人可能是聰明的,但只有懂得立足全局看局部的人才會是智慧的。
  我自己有一種感覺,我覺得經常進行哲學思考的人就好像有了一種分身術,一個人變成兩個人了,一個是身體的自我,這個我在世界上掙紮、奮鬥,有快樂有痛苦,哭著笑著,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從上面來看那個身體的自我,和它談心,給它指導。這個更高的自我實際上就是理性的自我、靈魂的自我,它是立足於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的,是哲學幫助我開發出來的,我覺得這是哲學給我帶來的特別大的好處。有沒有這個更高的自我大不一樣,如果沒有,只有一個身體的自我,人就會陷在具體的遭遇裏,就會盲目、被動、糾結、痛苦
  第二,哲學所思考的是根本問題。有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說哲學是方法論,我認為哲學主要不是方法論,而是對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經常有人對我說,你是學哲學的,這個問題你幫我分析一下。我總是說,哲學不是萬能的方法,好像什麼具體的問題都能用哲學來解決,解決具體問題必須有關於這個具體問題的知識和經驗,光靠哲學是解決不了的。哲學就其本性而言不是要為你解決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它是要你去想根本問題。所以,如果你只是琢磨具體問題及其解決方法,不去想那些根本問題,你就還沒有進入哲學。
  有人會問,想根本問題有什麼用?這仍是在用解決具體問題的實用尺度衡量哲學。我要明確地說,哲學無實用,實用非哲學。但是,哲學有大用,就是所謂的無用之用。通過想根本問題,你就有了一個寬闊的視野,這樣你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好的心態,一種高的境界,它起的是這樣一個作用。哲學的大用就是讓你活得明白,擁有一個經過了你的思考的清醒的人生。當然,如果你寧願盲目地、糊塗地活著,哲學對你就的確毫無用處。所以,一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完全取決於他重視人生意義和精神生活的程度。
  所謂根本問題,說到底是兩個,一個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一個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可是我們會發現,如果追問下去,這兩個問題都是沒有最後的答案的,更不可能有一個標準答案。康德說,世上最令人敬畏的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我們頭上的星空,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哲學所探究的,無非是我們頭上的神秘和我們心中的神秘。
  要了解哲學的性質,最好的辦法是把哲學與宗教、科學做一個比較。其實這個比較是英國哲學家羅素做的,我覺得他講得非常有道理,我做一點發揮。
  在所問的問題上,哲學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追問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關於世界的本質,宗教也告訴你,你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只是現象,你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基督教告訴你,你要信上帝的國,那才是真實的、永恒的世界,佛教告訴你,四大皆空,人世間只是幻象,你要看破紅塵,不受迷惑。關於人生的意義,宗教也是要解決靈魂和肉體、生命與死亡的關系問題。總之,無論哲學,還是宗教,實質上都是靈魂的追問,都是要解除靈魂裏的困惑。
  哲學所問的問題和宗教是相同的,和科學卻是不同的。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只處理經驗範圍內的問題,所謂經驗範圍就是我們憑借感官能夠接觸到的事物,包括用儀器接觸到的,儀器無非是感官的延伸。在用感官獲得了感覺材料之後,再運用邏輯思維去進行整理,從中找出規律,這是科學做的事情。所以,可以把科學簡要地定義為用邏輯整理經驗。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科學是不問這類所謂的終極問題的,因為它們是超越於經驗範圍的,憑借經驗永遠不可能找到答案,哲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超驗,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哲學卻和宗教不同,反而和科學是一樣的,它要憑借理性來解決這類超驗的問題,要用自己的頭腦把它們想明白。人的理性思維能力是用來整理經驗材料的,對於超驗的問題其實是無能為力的。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是物質還是精神,有沒有一個上帝,人死後靈魂還存在嗎,對這樣的問題你無論做什麼回答,都既不能用經驗來證明,也不能用經驗來駁倒,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是無解的。很多哲學家,比如德國的費希特,甚至包括列寧都說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理論上誰也不能駁倒誰,這是一個信念的問題。
  從古希臘開始,西方哲學一直作為形而上學而存在,metaphysics這個詞,直譯是“物理學之後”,就是要憑借理性能力來探究有形世界背後的那個無形世界,變動不居的現象背後的那個不變的本質。但是,探究了兩千多年也沒有結論,所有的結論都被推翻了。尤其是到了康德,他很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不但人的感官只能觸及現象,人的理性能力也只能觸及現象,不能觸及本質。在他之後,西方哲學越來越取得了一個基本共識,就是世界對於我們只能作為現象存在,只要我們去認識,它就是現象,只能作為現象呈現給我們,因此設想現象世界背後存在一個本質世界是毫無意義的。經常有人說西方哲學陷入了危機之中,指的就是依靠理性思維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這樣一條路走不通了。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危機其實早就包含在了哲學的本性之中。科學用理性的方法解決經驗的問題,它的本性中沒有矛盾。宗教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解決超驗的問題,只能靠信仰來解決,或者像佛教所主張的,靠戒定慧進入某種排除經驗和邏輯的精神狀態,它的本性中也沒有矛盾。哲學要用理性的方法解決超驗的問題,很顯然,它的本性中就包含著矛盾。宗教、哲學和科學,人類認識世界的這三種方式,哲學在中間,它和宗教一樣追問超驗的問題,和科學一樣使用理性的方法,實際上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宗教的問題,這就是哲學的內在矛盾。宗教的問題是靈魂提出的問題,宗教就讓上帝來回答,它是一致的。科學的問題是頭腦提出的問題,科學就讓頭腦來回答,它也是一致的。唯獨哲學,它是讓頭腦來回答靈魂提的問題。我打個比方來說,人的靈魂是一個瘋子,盡問那些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人的頭腦是一個呆子,要按部就班、有根有據地回答問題,所以哲學的情況就像是瘋子在問,呆子在答,結果可想而知。
  這麼說來,哲學的狀況好像是很悲慘了。但是,羅素說了,這正是哲學的偉大之處。實際上,在讓你不去想根本問題這一點上,宗教和科學是相同的,宗教承認根本問題的重要,但認為你靠理性是想不明白的,只能靠某種神秘體驗,科學也告訴你這種問題是想不明白的,你的理性應該用來想那些想得明白的問題,去解決那些能夠解決的問題。只有哲學偏要你去想這些想不明白的問題。哲學這個詞,philosophy,原義是愛智慧,“智慧”前面有一個前綴“愛”。智慧是已經想明白了根本問題,哲學不是,它是愛智慧,是還沒有想明白而渴望想明白,這個名稱表明哲學非常有自知之明。哲學給自己提出不能解決的任務,去思考沒有答案的問題,有其獨特的意義。你去想這些大問題,哪怕沒有最後答案,你和不想這種問題的人是不一樣的,在實際生活中你和他們會有不一樣的心態和境界。你和僅僅憑信仰去解決這種問題的人也是不一樣的,在你的靈魂追求和你的理性思維之間會有一種緊張關系,這種緊張關系實際上同時促進了兩個方面,使你的理性思維更深刻,也使你的靈魂追求更自覺。科學不關心信仰,宗教直接給你一種信仰,而哲學不同,它關心信仰,又不給你一種確定的信仰,永遠走在通往信仰的路上,它永遠在路上,永遠不會在某個終點上停下來。
  哲學要你面對世界和人生的整體,去想根本問題,而根本問題是沒有終極答案的,至少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就有了哲學的第三個特點,就是要你去獨立思考。世界觀,人生觀,我強調一個“觀”字,“觀”是動詞,不要把它固定成名詞,你要自己去看世界、看人生,這就是獨立思考。哲學只向你提問,不給你答案,它把你引到那些最高問題之中,它就盡了它的責任。如果你真正去想這些最高問題了,你對它們的思考保持在敏銳和認真的狀態,你就真正進入了哲學。所以,如果有一種哲學宣稱要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因此你就不必自己去思考了,你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哲學了。
  我這麼說當然是有所指的。我認為我們的哲學教學是有很大毛病的,往往就是給你一些教條,給你標準答案,你就接受吧,相信吧,不要思考。當年我是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的哲學,回過頭來看,在課堂上真沒有學到什麼哲學,對什麼是哲學形不成一個基本的概念。當時我們的一本主要的教科書是艾思奇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這本書是大學裏哲學公共課的基本教材,也是我們哲學系的專業基礎課的教材,這個東西我們要學兩年。其實它的框架基本上來自斯大林,斯大林的《聯共(布)黨史》中有一節,標題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這部分是怎麼談的呢?基本上是這樣一個路子: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是第一性,主張物質第一性的是唯物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的是唯心主義,這是一條分界線。還有一條分界線,世界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不變的,主張運動變化的是辯證法,主張靜止不變的是形而上學。這裏我順便說一下,“形而上學”這個詞,我們的用法是有問題的。亞裏士多德的一本主要著作,後人把它命名為metaphysics,意思是探究有形世界背後的無形世界,漢譯是根據《易傳》裏的一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譯為“形而上學”,應該說是傳神的佳譯。就原義來說,哲學就應該是形而上學,是對看不見的“道”的探究。把它轉義為靜止地、孤立地看事物的思想方法,可能是從恩格斯開始的,大背景是康德之後對那個本來含義上的metaphysics的質疑。我的看法是,質疑歸質疑,不應該歪曲本來的含義,把它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上面說了兩條分界線,然後我們的哲學教科書就用這兩條分界線去給歷史上的哲學家排隊,唯物主義者是好人,唯心主義者是壞蛋,有的唯物主義者是形而上學地看問題的,比如費爾巴哈,是有缺點的好人,有的唯心主義者是辯證法的,比如說黑格爾,是有一技之長的壞蛋,可以為我所用,最後發展到辯證唯物主義就是完人,一點缺點都沒有。
  大家可以想一想,學了這麼一套東西以後,你知道哲學是什麼了嗎?事實上你對哲學還是一點概念也沒有。哲學就是愛智慧,它讓你愛智慧了嗎?愛智慧就是不甘心糊裏糊塗地活著,要自己把人生的根本道理想明白,而這樣的哲學教學本身沒有絲毫思想含量,怎麼可能刺激你去思考呢,它起的作用是讓你在還不知道哲學是什麼的時候就討厭哲學了。有很多人說哲學抽象、枯燥、不可愛,說自己討厭哲學,我說錯了,你討厭的東西根本不是哲學,你還不知道哲學是什麼呢。
  要知道哲學是什麼,你一定不要看教科書,看我們那些教科書是絕對入不了門的,應該直接去看哲學家的原著。這是我的切身體會,我對哲學真正有一點概念,完全是靠自己去讀那些大師的作品,從古希臘開始,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到後來的康德、尼采等等,包括馬克思,也一定要讀他的原著。我們現在講馬克思,一是與原著割裂,二是與歐洲文化傳統割裂,就完全走樣了。這麼多哲學家,讀誰的著作?我建議你先找一本好的簡明哲學史來看,對主要的哲學家及其基本觀點有一個了解,然後再選擇若干個引起了你的興趣的哲學家,去看他們的原著。把一本好的哲學史當作向導,在它的引領下去找你心儀的大師,我覺得這是學哲學的一個捷徑。看大哲學家的書,重點是看他們在思考什麼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什麼。你會發現,那些偉大的頭腦所思考的基本問題是共同的,也就那麼幾個問題,但是每個人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這些問題實際上屬於我們每一個人,你也許已經想過,也許是在讀他們的書時被喚醒的。我要一再強調,重要的是問題,只有你自己真正去想這些問題了,你和哲學才是有了關係,才是進入了哲學。讀書的作用是推動你深入地想,你不要接受任何一個哲學家的結論,你要自己去尋找答案,如果找不到,就寧肯沒有答案。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wer48110 發表於 2022-12-31 04:17 AM

哲學是一門以探究有關一切現象的普遍原理為目的的科學,它結合了哲學家和詩人對日常生活的反思與思考,形成了一種深刻的思想。

一、哲學強調探索真理。哲學是一種思想形式,它不僅僅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探索真理的思想過程。它致力於探究一切現象背後的普遍

二、哲學注重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哲學的探索不僅僅局限於當下,而是涉及到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它倡導對真理的探索,探索人類的意義,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三、哲學著重理性分析。哲學是一種理性思考,它不僅僅從事抽象思維,而是通過深入的分析來探究。它是通過思考、提問、討論和觀察來探索真理的方法。

四、哲學強調形上學思想。哲學是一門以形上學思想為核心的學科,它強調探究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它關注的是宇宙的本質、倫理的困境和人的本性。...<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chisochi 發表於 2023-1-2 04:14 AM

維根斯坦說,哲學就像一個醫生,就像一棵樹,

怎麼去發掘問題的來源,或許是透過語言,或許是通過驗證,

找到問題的根源,只有這樣才是哲學的出路.
頁: [1]